幼儿期是生活进步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进步的基本特征是每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进步。作为评估幼儿心理是不是健康的规范,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征。因为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可以有效地描述我们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爸爸妈妈或者照看者来推行;其测量标准,一般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婴幼儿的心理是不是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部分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备的那种心理进步水平。
动作进步
幼儿的动作包含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新生新生儿应具备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着自己的力量应可移动所躺的地方;4个月时,婴儿借用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一个人坐起来,借用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可以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一个人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其他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一个人爬楼梯。到两岁时,婴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进步
新生儿刚开始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爸爸妈妈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好像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应可理解性地用母亲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也是句子。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母亲水、吃蛋蛋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飞速的进步。他们将开始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个时候,他们的词语量应从约20个飞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就在两到3岁的期间,婴幼儿应具备用各种基本种类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婴幼儿语言的进步将进入重点期。在这段时期,婴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飞速进步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应飞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其他人专门教授的状况下奇迹般地学会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进步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遭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型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愈加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所有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至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以外,存在一种独立离别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两岁的时候,婴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源于己的体验。比如,当通向某一目的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婴幼儿就会去探寻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婴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办法来作出行动。这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讲解,就是前定义思维。前定义思维进步到肯定水平的时候,通过同化与适应有哪些用途,婴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进步起来。这个时候,婴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至6岁之间。
社会性和情绪的进步
通过学习社会存活所需的常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进步
我们的社会性,以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渠道以学会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爸爸妈妈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法;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我们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如果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含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角逐;对收获有自豪感;从事角色饰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拥有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要时而发出的微笑。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征兆,其最重要的依恋目的一般是照料他的妈妈。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1个高峰,这时妈妈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非常大的安全感。同时,爸爸假如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爸爸的依恋感也应能结实地打造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需要和指挥其他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元化,并且可以掌握关心和爱惜其他儿童,拓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备移情能力。在3至6岁期间,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打造同伴关系。